上个星期,我来到了小厂乡友义完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交流活动。关于
教学中的交流,先前去的几位老师都讲得非常详细了,我和大家的情况都差不
多,思来想去,最后还是想着从我的角度用图片的形式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一
下我眼中的友义完小吧,也让后面即将要奔赴此地的老师们先睹为快 。
刚踏入友义完小的大门,给我的感觉就是空气清新,鲜花盛开,硕果累累,
三角梅、灯笼花、月季花姹紫嫣红,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,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
声此起彼伏,让我不禁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里《我们的民族小学》里描绘的场
景:早晨,从山坡上,从坪坝里,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,走来
了许多小学生,大家穿戴不同,语言不同,来到学校,都成了好朋友。大家一起
读课文,那声音真好听!这时候,窗外十分安静,树枝不摇了,鸟儿不叫了,蝴
蝶停在花朵上,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。
我去的这周,恰逢友义小学周三开展教学竞赛,领导的安排让我得以在这天
听完所有教师的课,周四上了两节公开课,一节阅读教学课,一节生字教学课。
本着共同进步的原则,交流研讨会上,大家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彼此交换了意见
与看法,另外我也就大家老师感兴趣的问题简单介绍了我校的做法。我还了解
到,这所学校的老师除了来自各乡镇,甚至还有各县市的,比如陇川、盈江、腾
冲等等,大多都很年轻,有的才毕业两三年,但是都兢兢业业,工作扎实,他们
除了包班上课外,还负责到食堂分配营养餐,悉心照料学生在校的就餐、午休
等。通过几天的相处,我看到孩子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老师,上课时,就算有我
这个陌生的听课者,他们也毫不拘束,回答问题声音响亮,就算有时答案不着边
际,惹得听课的老师发笑,也不在乎。我还看到下课时,有些学生总会围着自己
的老师说说笑笑。据说,友义完小近几年的教学质量在全乡名列全茅,而总能跟
孩子打成一片的金老师所教的三年级更是语、数都是全乡第一。这里的工作给人
的第一印象就是踏实、活泼,有一种青春的力量,也让我这种即将产生职业倦怠
的人感叹不已。
在全县进行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定点帮扶交流活动,旨在深入推进城乡
教育建设,扩大城乡教师交流范围,共同搭建教师交流平台,促进教育均衡发
展。由此,我想到:传统的教育办学方式告诉我们:哪里有炊烟,哪里就有学
校。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,学校是一个村落的文化中心,乡村教师往往是备
受尊重的文化人,他们不仅教育孩子,还是成人咨询、受教的对象,过年写对
子、帮忙看说明书,修电视,甚至解决争端,都需要他们。可以说,学校和村
民、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。然而,2002年我所任教的第一所学
校大厂乡二道河完小现已完全消失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改革的洪流中。因此我深切
地希望友义完小,这所目前学生人数仅仅八十多人的学校,当若干年后,从这所
学校毕业的学生回来时还能看到母校的样子,能亲手触摸到黑板的真实,还依然
能看到满树的柿子挂满枝头,而不是让昔日老师的音容笑貌以及回荡在校园里的
朗朗书声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中!
此次交流让我明白了心态决定心境,感谢学校领导让我有机会再次深入到乡
村学校并体会到它的重要意义所在!